广告管理-1170PX*80PX
广告管理-770PX*90PX

松溪湛卢山与朱熹的渊源

广告管理-720PX*80PX
湛卢山在松溪县城南,海拔一千二百三十米,三峰并列、山形峭峻,常有云雾浮凝,若当春、若经秋、炫耀百状。山上薪炭易得,周围矿藏丰富,山泉凛冽,淬剑独好。《辞海》载:“湛卢山位于福建北部松溪县境内,山高岭峻,四季雾凝,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铸剑处,遂以剑名山。” 
据《松溪县志》载:朱熹父韦斋公在政和县为官,其祖父朱森死后葬于护国寺附近山中。护国寺距湛卢数十里,朱熹来往祭扫,建“吟室”于卢峰,并寓居于城内,今湛卢书院及县城文公祠基即其遗迹。又载:朱熹少时家穷,父亡,依父友刘子羽寓居崇安,后迁建阳考亭,曾筑室于松溪湛卢山,名为“吟室”。朱熹一生,怀才不遇,弃官讲学,凡名山大川,奇峰胜境,无不登览,其目的并非游山玩水,而是“将以尽天下大观,以蓄见闻,以征著述”。而湛卢又以欧冶子铸剑之所,名著闽越之间,这样好的所在,也必定对朱熹有很大的吸引力。 
绍兴二十一年(1151)春,南宋朝廷为了量才授官,举行诠试。22岁的朱熹,满怀报国热情参加了此次的诠试,得授左迪功郎之官,被委派同安县担任主簿之职。迪功郎是文官三十七阶之最低一级,而且所授主簿之职也只是一个虚名,要等到担任同安主簿三年秩满之后,才得以补缺。朱熹初志未伸,未免感到惆怅。在诠试的归途中,朱熹特意到政和县扫祖父朱森之墓,路经松溪湛卢山时,他登上了这座名山。 
由于朱熹前往同安任职还甚遥远,心绪又不畅然,于是索性在湛卢山剑峰脚下,建起一座“吟室”,使自己安下心来读书做学问。在这段失意的日子里,朱熹寓情寄怀于湛卢山,以排遣待职期间的忧闷。朱熹不仅常以诗篇来寄托自己的情怀,而且还经常沉浸在佛经道书之中,曾写下有《登卢峰》《怀友》《古意》《残腊》《月夜述怀》《冬雨不止》《诵经》等诗。在湛卢山“吟室”里,朱熹还对《周易》的乾坤卦辞进行了深入的钻研。当他研究到“元亨利负”的“元”字时,想起“元”乃是四德之道,而自己一事未成,不敢以“元晦”自称,遂把自己的字改称为“仲晦”,然而他的学友们仍尊称他为元晦。 
朱熹艰难地熬到绍兴二十三年(1153)元月,这时他已24岁了,才离开湛卢山赶赴同安去任职。100年后“吟室”由来自将乐的理学家杨缨主持,并扩建易名为“湛卢书院”,亲自担任湛卢书院山长之职,书院办得十分兴旺,问学者接踵而至,求道者摩肩而候。 
“吟室”旧址,甫倚湛卢山麓,濒于星溪之秀,远近学子接踵而来,使林茂深僻之处成为弦诵之区。原来在“吟室”遗址,有一座石碑,文曰“朱子读书处”。还有一石匾嵌在书院的门顶上,刻着朱熹手笔的“静神养气”四个大字。湛卢“吟室”可谓见证了朱熹一段鲜为人知的岁月。 
宋代的大儒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,教育家,他的“少年易老学难成,一寸光阴不可轻”鼓舞了历代文人学子勤学向上。这样一位大学问家入仕之初也曾因经验缺乏,被小人利用喔。明朝白话短篇小说"三言二拍"中就记载到这样一段故事。 
故事始末 
01 
‍朱熹任福建崇安知县时,曾有个小民状告某大户侵占他家祖坟,因他家祖坟是风水宝地。朱熹亲往探勘,挖开坟墓,果然找到了小民所说的墓碑。朱熹正义感发飙,不仅把原地判给小民,并且重重处罚了仗势欺人的大户。 
02 
多年后,朱熹终于知道了事件的真相。当时的英明和正义竟是造就冤假错案的源泉!奸滑的小民利用知县好打不平的天性,偷偷地把自己家祖先的墓碑埋在大户风水极佳的祖坟下,诬陷大户侵占祖坟。 
03 
‍朱熹懊悔万分,遂对天祝曰“此地若发,是有地理;不发,是有天理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夜大雨倾盆,雷电交作。一声霹雳,那个风水宝地毁成一潭。 
04 
‍这个故事里有很多讯息。它揭示出“地理再大”,大不过“天理”。同时告戒读书人不可太过偏执,小心被仇富的偏见冲昏了头脑。最重要的是,它告诉我们,在信仰人情,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社会,有许多以风水为核心的事迹。只要细细追寻,便不难发现。 
乾道五年(1169)十二月,朱熹往返建阳,请精于风水之蔡元定为母预择葬地。后花钱“十千”,买下所择之山。地在建阳县崇泰里后山天湖之阳,名寒泉坞。乾道六年(1170),朱熹41岁,母亲祝氏去世,一葬而准。(元)吴澄《又跋朱子墨迹》云:“朱子葬母祝令人之地,得自西山,盖其家母每欲得葬地,则必友之西山。” 
关于朱母墓风水,《地理人子须知》有论,余不赘述。 
21年后,朱熹62岁,长子朱塾去世。次年,朱熹葬朱塾于建阳大同山北麓,墓地一由蔡元定择决。 
是年,陈亮给朱熹寄来祭朱塾文,文曰:“以六十之叟而哭子耶!呜呼!惨矣毒矣!”朱熹与陈同父书中叹道:“痛苦之怀,终有不能以言语自见者。……小孙壮实粗厚,近小小不安。然观其意气横逸,却似可望,赖有此少宽怀抱。然每抱抚之,悲绪触心,殆不可为怀也。五夫所居眼界殊恶,不敢复归,已就此卜居矣。” 
幼年丧父,中年丧妻,晚年丧子,朱熹的人生并不全是和煦的春风。相反,其中还充满了辛酸和坎坷,甚或惊涛骇浪。 
朱熹的人生悲剧与风水顿悟 
晚年朱熹,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后,把自己仕途上的屡奋屡挫归咎于风水出了问题。其常年生活的地方五夫里,有宋一朝走出了刘子羽、刘子翚、吴玠、吴璘等一批文臣武将,百年间龙气强盛如斯,实属不易。抚今追昔,风光不续,五夫里恐怕“地气已尽”。 
朱熹的人生悲剧与风水顿悟 
著作中,朱熹毫不掩饰地这样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风水的悲观与失望。于是,在去世的前一年,即公元1199年70岁的时候,朱熹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重大决定: 
第三次迁葬父亲朱松遗骨。 
朱熹的简介。 
朱熹(年9月15日—年4月23日),字元晦,又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谥文,世称内朱文公。祖籍徽州容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省尤溪县)。宋朝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,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儒学集大成者,世尊称为朱子。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,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,受儒教祭祀。朱熹是“二程”(程颢、程颐)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,与二程合称“程朱学派”。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、明、清三朝影响很大,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,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。 
关于朱熹 
1.Xī 
2.宋代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,注释了许多经典著作,提出了读书要“循序渐进”。朱子19岁中进士,不过做官却做得一般。据说为了扳倒自己的政敌,他曾经拷打官妓兼女词人严蕊,让她污蔑和该官员有私。最后皇上都看不过去了,他就为此丢了官职,回家教书。 
3.《四书集注》 
朱熹的主要哲学思想? 
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,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、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、道教的思想而形成。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“理”,或称“道”、“太极”。朱熹所谓的理,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。 
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。朱熹又称理为太极,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,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。“太极只是一个理字”。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,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。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,物物有一太极。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,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,即理一分殊。 
从认识的目的来看,朱熹讲“格物致知”是为了当圣人。认为若做不到“格物致知”,无论如何都是凡人,只有达到“物格知至”,方可进入圣贤之域。 
“格物致知”的具体内容是“穷天理,明人伦,讲圣言,通事故。”这里的“天理”主要是指仁、义、礼、智等封建道德,“人伦”、“圣言”、“事故”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。朱熹认为,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,只把精力花在草木、器用的研究上,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样,回不到老家。 
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,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,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“小学”和“大学”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,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、内容和方法。 
朱熹认为8~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,其任务是培养“圣贤坯璞”。鉴于小学儿童“智识未开”,思维能力薄弱,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“学其事”,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,通过具体行事,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,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,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。 
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。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。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,认为文与质、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。他对《诗经》与《楚辞》的研究,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。
广告管理-720PX*80PX

  • 关注微信

猜你喜欢

指迷居士QQ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