达州算命很准的地方
你好,我也是达州的,请问你知道达州那个算命很准的老太婆在哪里吗?
上次我去找 她算过,实 在一般般,感觉 就是神神叨叨的一个老太 太,说不出什么 内 ,算命或者说 容周 易是可信的,但是必须得找对人,我觉得还是得找真正的周易大师,后来找了舜缘居的孔令棣孔老师,虽然只是语音交流未曾谋面,我把八字刚告诉他就说出了很多信息,说我有二婚命,惭愧,的确是在闹离婚,然后说我适合从事土木类工作,的确是从事的房地产行业,后来又说了很多,这种师傅才是真正的周易大师,还是得找对人
易经算命是中国五千 年流传下来的魁宝文化,是任何 人都无可 置疑的。大家 都应该以 回科学的眼光 ,站在科学的角 答度去看待易经算命,算命也只是一门技术,预测师掌握的命理知识直影响到预测的准确性,既然是一门科学我们应该是去找真正的周易大师去算,那些街头巷尾的神汉神婆又怎么能够相信呢,当然周易大师是可遇不可求,好像说起来很难遇到,其实有时候也并非这么难,现在很多师傅我们一般老百姓也能接触到了,比如去年我找的舜 缘居的孔令 棣孔老师,虽然前面约时间约了好几天,总归是能看上,这样级别的师傅多花点时间也要等他算的,像我们达州这种小城市,如果实在找不到周易大师,不如找一下外地的师傅来看
我今天也过来了 你找到了吗 就是说一个老太婆很准
你自己算得准,听说在河市
达州结婚习俗
达州人结婚,都要干些什么?
达州人 结婚(这里摆哈我 们农村哈),要 摆酒,正酒前一天, 男方会整个抬货(半边猪、鸡、 鸭……后两种是活禽),晚上本村的人兴打火炮(你知道就行,不详述了),第二天一早,男方将派一批接嫁妆的人同新郎一起去女方家吃早酒,然后接着抬嫁妆回男方家,到家后兴一些风俗,跨盆、要男方父母给表示心意……,中午饭吃得比较晚在男方家吃。晚上就好玩啦:男方的亲朋好友的小孩早就把枕头,枕头,罩勾之类晚上铺床必须的的小东小西物件代为保管,新娘表示心意后,奉还。还有就是叫小朋友们恭喜新娘,端茶,端洗脸水,撒烟,请你吃瓜子……之类的给新娘子,发利市(红包)后还有老表什么的过来拿你们开心一哈,比如让你们当众亲热一下,两人只能用嘴去咬一个这些朋友用绳子提起的水果,糖之类的……深夜就是你们自己的密夜了,第二天上午要加娘家去的 不知你们那儿还兴不兴这些哈 咱们那儿农家风俗是这样
达州市的风俗民情
四川达州特色民俗盘点
石桥 烧火龙
火龙,是指产生在川东北部达县石桥古镇一带的民间纸扎工 艺;烧火龙,就是正月间晚上用烟花烧“龙”和耍龙的人。石桥烧火龙活动作为一种民间民俗文化在石桥古镇代代传承,并先后流传于达县、通川、渠县、营山、平昌等地。石桥烧火龙由扎龙、请水、烧火龙、清宅、罢龙五项组成。
石桥河是著名的旱码头,古石桥人为了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每至正月十一到十五(元宵节)连续五夜,全镇老少烧火龙。
元九登高
有关达州元九登高节习俗的由来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:一是为纪念元稹。据史籍记载:元稹在通州任司马期间,政绩卓著,为官清廉,深得通州民众拥戴。元和十三年,他离开通州赴新任时,民众依恋,如失亲人,纷纷为他送行。当他坐的船顺州河而下,被山脉挡住的时候,民众又纷纷登上翠屏山、凤凰山顶,站在最高处,向他挥手道别。元稹在家排行第九,呼元九,他又恰逢元月初九离开通州,为了纪念他,“元九登高”就成了达州的一个传统节日,沿袭至今。另一种说法是为纪念玉皇大帝。古时达城翠屏山上有玉皇大帝庙,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,每逢该日,达州人便上山烧香,为玉皇过生。
每年正月初九,达州数十万人倾巢出动,登高踏青,嬉戏山间,日暮尽兴而归。
2006年,“元九登高节”被定为“市节”,2008年列为“四川十大名节”;2009年,列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巴山背二歌
巴山背二歌随着巴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的产生而产生。达州境内秦汉时就有一条经罗文、王家、长坝、丝罗、黄钟、竹峪,上通长安、下达成都的古道。古老的賨人在这条道上组成庞大的背运队伍背运货物,在劳动中创造了“巴山背二歌”,并自发传承至今。
其表现形态大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合或众人齐唱。其旋律清新流畅,唱腔高亢明亮,风格粗犷豪放,极具地域特色。
安仁板凳龙
安仁板凳龙是指产生于达县安仁乡,流传于周边达县麻柳、檀木、花红乡、东兴、大滩等20余个乡镇,以板凳为道具的一种民间舞蹈,是“湖广填四川”时湖南籍移民引入的,由乡民世代相承,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。
安仁板凳龙通常以长条木凳为基础,在其上用竹篾条弯制成龙头、龙身,以稻草、苞谷壳等几种农作物秸秆装饰,象征五谷丰登;以板凳的四只脚作为龙腿,寓意四季平安;每条龙由三名男性表演,取意三阳开泰。
2006年,以安仁板凳龙为原型,精心改编后的节目参加了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表演。
刘氏竹编工艺
竹编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,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在四川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。渠县竹编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,古代賨人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。 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品生产从砍伐竹子到成品有30多道工序,技艺复杂,工序繁多。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,先后荣获国际、国内30余个奖项。2007年,入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。